返回上一页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浅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 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为例

发布时间:2019-07-2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宝乐 【字体: 点击:249

导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从制定战略到抓住实质,科技创新的目标举措日益具体化,这就需要在市场机制下,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本文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创新发展模式为例,阐述了“政+产学研”创新模式在包头稀土高新区的成功运用,以期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熊彼特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步的原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原有的单线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复杂环境,惟有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目前,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大多是以“政产学研”或“政产学研用”为主体研究对象,很少有从“政+产学研”角度出发,将“政府”单独列出来。政府在协同创新中起着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对重点行业及重点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规划的角色,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地位,政府在充分发挥好规划引领、优化环境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整合自身创新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合作,走一条“政+产学研”创新道路。

二、包头稀土高新区在发挥“政”作用方面的现状和成就

从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角度来看,“政”首先是指政府,具体来说是指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部门、政府机关、政府机构等。从与产学研合作的功能角度看,这里的“政”,还指“政策”等相关制度工具,政府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加强创新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多项政策来鼓励“产学研”快速、高效的创新发展。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成立时,包头市政府和包头稀土高新区共提供5000万元建设经费;在起步发展时,包头稀土高新区免费提供了120亩的创新产业园区,其中包括中试厂房2.7万平方米,科研综合用房1.2万平方米,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包头稀土高新区还将矢志不移地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快速发展提供好的平台支撑。

1.统一思想,增强内生动力

转变作风是政府高效办事的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促园区的作风建设形成常态化,包头稀土高新区建立了园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微信研讨群,在确定学习主题的基础上,设定专题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心得、建言献策。截至目前,51个部门入群研讨的290名副科级(含)以上领导干部,就如何加强自身工作,发表言论千余条,为推动园区稀土产业提挡升级、加快建成国家稀土高新材料基地和中国“磁谷”、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2.转变作风,“零距离”服务。

精准服务是解决企业实际难题必需的招数。

深入开展“项目大走访、企业大服务”活动,成立“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定期走访、跟踪服务重点工业项目,由过去的“项目存在问题,业主找不到部门办理”,转变为现在的“项目主动有人问,审批环节主动有人指导,困难主动有人帮”的“三个主动”新局面。包头稀土高新区经信委、建设管理局、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局、企业服务管理局、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部门积极进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项目现场,为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建立“院校企业行”“企业院校行”双向对接机制,定期组织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与相关企业,围绕稀土、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进行“点对点”对接交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研发中的技术难题。目前,100多家企业与中心进行了9次技术对接,与金蒙汇磁、长安永磁等8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多项。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推荐选拔企业优秀青年技术人员,不仅与相关专家形成组合进行长期联合攻关,还为青年技术人员提供接受中科院系统科研培训的机会,使专家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目前,已建立“长安永磁+中科院电化所”“金山磁材+中科院力学所”等11对“1+1”组合。

3.金融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健全的金融体系是推动协同创新发展的“命脉”。

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批复的“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项目资金”,支持包头稀土高新区企业5.87亿元。争取包头市稀土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支持园区稀土企业两年累计20.86亿元,2017年,为科创公司、杰明纳光电、新雨稀土等企业争取该基金11.15亿元,组织10家稀土企业申报园区上年度的工业企业贷款贴息扶持资金。

从2014年包头市和包头稀土高新区连续实施新材料销售奖励政策、稀土原材料采购奖励政策,稀土综合平衡利用奖励等政策以来,市和区两级财政先后为企业奖励近3.7亿元,极大支持了企业装备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加强了行业竞争力。2017年,包头稀土高新区继而出台了《稀土新材料生产企业更新先进设备扶持暂行办法》,对17家企业的部分先进设备给予认定,初步预计扶持金额3095万元。

创新推行“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券”,对购买平台签约机构服务的中小微企业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是每家中小微企业可自主申报3项不同的服务项目(产品),申领的服务券按照合同金额的40%予以补贴,每家中小微企业补贴额度累计上限为1万元,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成本支出,提升中小微企业发展质量。

坚持把挂牌上市作为破解瓶颈的重要途径,建立梯队、重点培育,加快企业挂牌上市步伐。截至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在孵企业金名计算机、英华融泰成功登陆“新三板”,在孵企业累计在“新三板”挂牌达4家,占包头市25%;10家企业在“四板”挂牌。

4.放管结合,改革监管模式

强化监管是保障公平营商环境的有效手段。

围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的相关要求,包头稀土高新区先后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规定》《促进科技创新20条》等一系列政策。积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随机抽查计划,采取电脑摇号的方式随机抽取受检企业和执法人员,避免重复执法、加重企业负担。

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工作进行扶持奖励,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截至2017年底,辖区企业共获得专利授权2723项,占包头市的31.2%。其中发明专利660件,占包头市的50.2%;实用新型专利1936件,外观设计专利127件,国际专利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31件,申请量和授权量都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前列。

全力打造包头稀土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目前已累计归集公示10个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涉企行政许可类信息1763条、涉企行政处罚类信息196条,初步实现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努力达到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三、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作用方面的现状和成就

“产”主要指产业,即由诸多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学”主要指高校。我国高校无论是在人、财、物等资源基础,还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研”主要指研究机构,它与高校既有相同之处,如科研资源聚集,科研优势突出等,又在管理体制、研发目的与重点等方面与高校有所不同。

“产学研”协同创新通常是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其中,结合社会的需求,开展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从而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在这种组织模式中,各创新主体以共同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共赢的局面。而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将三者有效整合,实施“高科技成果跟踪计划”,重点跟踪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组织专家评审,对具有重大产业前景,符合包头市产业发展需求的成果,在实验室阶段先行立项,打通把“文章”变成“产品”的关键环节,体现了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为提高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给出了新探索。

(一)主要做法

1.促进愿景协同。在创新活动中,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大学追求科研成绩,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着各方对合作利益的评判,为此必须认同与包容各方行动目标的差异性,达成互赢的心理预期与信任的合作关系。在协同过程中,要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敏感问题上达成利益平衡点,以获得创新的内聚力。

为使科研人员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互相流动,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成为“科技富翁”,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人才,根据地方产业需求,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组建创新研发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制定出台《组建研发团队管理办法》,以具有重大产业前景的科技项目为核心,通过聘请核心科学家、骨干科技人员和固定技术人员的方式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已经组建了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李成宇研究员、庞然副研究员为核心科学家的“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研发团队”;以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李依依院士、李殿中研究员、栾义坤研究员为核心科学家的“金属材料与装备制造研发团队”;以中科院力学所夏原研究员、李光博士、高方圆博士为核心科学家的“表面防护研发团队”。

2.促进知识协同。知识协同是创新各方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移、吸收、集成、再创造的过程。由于合作削弱了单个组织对创新的掌控,从而提高了知识交易的费用。为此,产学研各方需要缩小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落差。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以“服务企业家、服务科学家、服务地方政府”为目标,通过接入全球600余种权威中外文数据库,向本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免费的自助检索服务。为企业完成“永磁电机”“脱硫脱硝催化剂”“稀土萃取剂”“镁冶炼”“3D注塑打印技术”等多项专题情报分析;协助科学家完成国内、国际查新报告30余篇,专题检索21项,引证检索6项;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共同发布多期《稀土产业发展战略报告》《稀土产业情报分析》及全产业的《产业技术情报》。

3.促进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的跨组织关系,相得益彰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是创新系统能够形成合力的保障。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专家咨询的主任负责制,14位政产研理事会成员把关规则制定和重大决策,13位稀土行业专家为项目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主任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实现了扁平化运行管理。同时,建立了“三不要二要”的特色运行模式,即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要研发大楼,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要把成果留给企业家,旨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使责任人轻装上阵,有的放矢,将科研成果、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直接落户企业,把科学家与企业家紧紧连在一起。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首批产品已经下线,为替代传统颜料提供技术支撑;与包钢集团合作,开发出亚微米尺寸夹杂物的稀土钢制备技术,突破了稀土在钢中进行规模化工业应用的技术瓶颈;纳米超光滑铈基抛光液可控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共建了一批研发中心。先后与企业联合共建5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中心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2000万元经费支持,科学家团队成员已常态化入住企业开展工作,力争使包头市稀土永磁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我国一线行列迈进,培养3-5个永磁材料高端创新团队;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研发中心正在增资扩股3000万元,建设年产5万台机器人用伺服电机生产线;绿色防护技术研发中心正在建立百吨级中试生产线,填补包头磁材绿色表面防护空白。

三是孵化了一批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龙头。截至目前,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累计吸引孵化“中科”字号的科技企业10家,累计注册资金近3亿元,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利税100余万元。

四、实践的启示

(一)转变“挖土卖土”局面 协同创新大有可为

2018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保持稳增长的同时,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调整结构,需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进步,而“政+产学研”模式就是整合国际国内高校和科研资源,与企业一起加以研究、改进、创新、消化,让高新技术在接地气的基础上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技术不断进步。

(二)包头稀土高新区作为促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奋发有为

立足和聚焦主导优势产业,稀土高新区牵头资金、政策支持,奋发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要素资源集约配置创新,与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产业层面推进的高度市场化合作,在企业层面推进人才、技术、金融的深度商业化融合,共同打造和运营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成果、市场的快速孵化成长机制,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小政府,大科研”的新路子。

(三)把握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提升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做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开发推进产业发展,以人才引领和助推地区发展。创新之道,惟一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设计符合稀土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工作载体,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要结合稀土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具有产业特色的人才工作载体,以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引导人才向专业化、高端化等产业细分领域集聚。同时,依据企业的技术需求,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加快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走产学研之路,积极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得益彰。


(原载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07-22  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