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3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景阳 【字体:大中小】 点击:152
创新驱动战略启动实施以来,中央从未停止过对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工作的探索和改进,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为科研人员全面松绑。近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一出立刻在我国各级科技工作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引发热议。一系列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政策的出台,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曾经徘徊:权利和经费怎么用
由中国科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建的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入驻包头稀土高新区仅4年,就已经在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成为内蒙古产学研结合、科技型企业孵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标杆单位之一。
“没有政策上的松绑,我们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中心主任池建义告诉记者,“单位成立之初,我们的最大困惑就是自主权在哪里,例如资金的使用、人才的调配,所以我们也曾经徘徊过。”
池建义回忆说,省部共建的研发机构在资金支撑上比较充足,但是在资金使用上,基本是一笔资金一个要求,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技术研发和企业孵化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过程,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程度地限制。
对此现象,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位资深的科技管理工作者曾向记者分析说:“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已经赋予了科研人员很大的自主权,但分散、琐碎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要求,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科研人员有钱有权不敢灵活使用,担心承担责任,因为毕竟当时没有一个明确和系统的相关政策,各地都在各自为战。二是陈旧、死板的制度,往往会限制创新活力的激发,比如一个单位有一笔科研经费,下拨时已定死了使用方向,必须要用在4G技术的研发上,而经费到位后科研人员却发现,5G时代已经到来,那么这笔钱怎么办?只能放着,或是重复投入。”
池建义说,从2018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重点科研单位资金拨付使用上开始逐步松绑、因事为制:“短短两年多,我们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承接转移了多个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项目,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因为政策的松绑,例如项目内容调整、经费使用和外拨调整、经费支付方式的灵活化。”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成功实践只是一个缩影,在创新活力大爆发的当下,科研人员的徘徊与顾虑是创新驱动的一大阻梗,他们需要一个系统、科学、有执行力的政策予以松绑。
目标明确:改革效果将有质的飞跃
“国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始终在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政策。其中,去年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最为全面和系统(2018年国务院25号文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韩勇说。
韩勇认为,2018年国务院25号文件的出台,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为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
事实上,近半年来,我国各省市制定出台的各类科技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改革措施中,已经看到了25号文件的精神。
韩勇举例说:“例如我们自治区正在加紧制定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实施方案》中,在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等方面,就融入了25号文件的相关精神。而此次《通知》的下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系统、明确的政策制定实施方向。”
韩勇系统地指出,如果说25号文件是深化科技改革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那么日前下发的《通知》就是为这关键的一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工作依据:“综合来看,《通知》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各项制度的衔接、权限下放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工作的督查指导等都做出了明确布局和要求,而目的只有一个,从根本上为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松绑,不再让大家带着枷锁跳舞。”
今年是我国深化科技改革的政策落实年,在此节点出台这一重要文件,目标明确、目的清晰、时机恰当;灵活多变、因事为制地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松绑、放权,改革的效果值得期待。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9-01-30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