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1 来源:包头日报 【字体:大中小】 点击:132
稀土釉陶瓷产品
工作人员在进行稀土光源在智慧能源中的应用实验
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
2015年春天,在泥土中搞了多年农业项目的中科院专家池建义受命到包头筹备组建稀土研发中心。春寒料峭中,这个非稀土行业的中科院人在没有团队、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场地的条件下,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于5月12日将“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牌子挂了出来。
三年来,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通过中国科学院高技术成果跟踪、中试示范线建设、高科技企业孵化、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等举措,促进成熟技术落地与转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企业落户包头。目前,已实施6项高技术成果跟踪,建立中试示范线6条,筹建中试示范线1条,孵化高科技企业13家,共建研发中心7个,促进成熟技术落地转化11项,成了助推包头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聚力“第一资源” 蓄力发展后劲
一座城市的成长,往往因结缘大学、大师而添得慧质。若这种知识财富能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那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近年来,包头市先后与国内5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了产学研用合作平台15家,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初步形成了稀土功能材料、新材料、装备制造、钢铁冶炼、铝合金加工等五大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为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项科研成果从科研团队到企业,再成功运用到产业市场,其实带来了产、学、研、用“四赢”的局面,同时也为人才集聚增添了新的活力。为了充分发挥 “产学研用”平台的优势,2015年包头市政府、包钢集团联合中科院北京分院、自治区科技厅共同“打造”了全新理念的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土研发中心的“新”不仅新在“政企研”完善的合作架构上,更新在需求的把握和人才引进模式上,创立伊始,稀土研发中心即启动了面向内蒙古稀土行业的专项调研,真正抓住了稀土行业突破瓶颈的“牛鼻子”问题,同时不断发挥平台和中介作用,为包头这座老牌工业城市引进高端人才、聚力“第一资源”集聚了强劲动力。
刚柔并济 助推人才发展
地处北疆,多年来,包头市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并不占优势。
立足实际,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提出了“刚性培养本土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聚才战略,刚柔并济,“培养+引进”的模式激活了创新实用人才市场的一池春水。
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是稀土研发中心刚性培养包头稀土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而提出的一项措施,即选拔企业的青年科研骨干与中科院的专家、博士进行“一对一”帮带,旨在依托中科院的科技资源,搭建包头科技人才与中科院专家有效对接的桥梁,实现“点对点引智对接”,帮助包头企业青年科技骨干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实现为企业培养“技术总工”的目的。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1组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本土人才的成长速度。
为了更好地“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稀土研发中心确定了“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工作原则,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了科技企业互动驿站,目前已完成7期活动,成功对接了长安永磁与中科院电工所、新达工矿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项目合作。组建了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院士、李成宇研究员、庞然副研究员为核心科学家的“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研发团队”;以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李依依院士、李殿中研究员、栾义坤研究员为核心科学家的“领先的金属材料与装备制造研发团队”;以中科院力学所夏原研究员、李光博士、许忆博士为核心科学家的“表面防护研发团队”……
据了解,三年来,稀土研发中心累计组织协调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力学所等23个院内研究所,39个研发团队,科研人员300余人次到稀土研发中心开展技术讲座、学术交流、项目对接等活动;与当地科研人员联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与以包头金蒙汇磁为代表的24家当地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技术研发中心7个,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人员30余人,柔性引进张洪杰院士、李依依院士、夏原研究员等科研人才9人。为当地20余个产业化项目提供核心技术来源与科技支撑。截至2017年底,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人来我市创业。
人才蔚则事业兴。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攻关,促成了项目转化落地,也为包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打通科技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中科院院士张洪杰花十年之功,研究成功稀土着色剂技术,却未能转化利用;稀土资源大市包头,坐拥世界最大稀土矿——白云鄂博矿,但稀土应用技术滞后。在池建义看来,科研人员的研究会与社会生产有一些脱节。“稀土研发中心就要紧紧地把科学家和企业家连在一起。”成立之初,稀土研发中心就把搭建桥梁,打通科技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己任。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三年来,稀土研发中心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力量,确保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以“你创新,我服务”为理念,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服务,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施科技企业互动驿站等系列措施密切绑定企业,确保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精准落地。
2015年,稀土研发中心突破了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规模化、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瓶颈,经过近一年的设备设计选型与工艺摸索,建成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并于2016年11月3日下线了第一批产品,研制成功了绿色环保稀土水溶性色浆、色母粒、印泥等着色剂应用产品,解决了含重金属铅、铬等有毒、有害颜料污染问题,替代了进口,也丰富了包头稀土镧、铈的应用领域,促进了稀土资源平衡利用。该项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在稀土高附加值下游应用领域实现了又一次原创性突破。
2016年,稀土研发中心在高科技跟踪计划的牵引下,追踪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稀土共晶荧光体制备关键技术、中科院理化所纳米纤维素材料制备技术及稀土化学位移试剂制备技术,推进中科院成果走出实验室并加速转化,支撑高科技企业培育与发展。
2017年,中科院金属所与包钢技术中心先后在包钢炼钢厂、薄板厂和稀土钢板材厂就重轨钢、风电用钢和汽车大梁钢开展了多轮次稀土钢核心技术大规模生产应用示范。多次实验表明,稀土钢在抗疲劳性、低温冲击韧性和改善夹杂物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达到了实验预期效果,为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打造特有的稀土钢品牌、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2017年,在稀土研发中心的沟通协调下,俄罗斯圣彼得堡Petroplasma公司技术负责人Evgeny Senokosov一行来包头,与中科院金属所李依依院士等专家就等离子表面清洁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三方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决定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建立金属材料与装备制造中欧联合实验室,在等离子表面清洁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最终实现材料表面清洁处理的全过程绿色无污染,推动整个行业向零污染目标迈进。
2017年,在稀土研发中心积极推动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内蒙古新雨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纳米稀土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创新,首次实现了均一尺寸铈基抛光颗粒的球形化、单分散以及系列尺寸可控量产,形成了高性能抛光液、清洗液及其循环利用的系统技术,产品在多个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国军用陀螺仪谐振片以及大飞机模具钢抛光作业长期依赖进口抛光液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包头稀土产业向高值化迈进。
今年,稀土研发中心将重点追踪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刘平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以及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孙连峰碳纳米管磁记忆存储材料项目,积极推进稀土共晶荧光体、纳米纤维素、稀土化学位移试剂项目进行下一步中试示范线建设,重点推动钕铁硼重稀土晶界扩散、钕铁硼绿色表面高强耐蚀防护涂层、铁基稀土金属复合吸附剂等中试示范线实现产业化建设。
“未来稀土研发中心将致力于建立完善、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成熟技术精准落地,推动企业技术转型、发展提速;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夯实创新之基,全面开展精准创新活动,筑牢科技创新之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完整创新服务体系。”池建义说。
(原载于《包头日报》2018-08-10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