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内蒙古日报】“金凤凰”从这里飞出来

发布时间:2017-05-06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苏静 【字体: 点击:74

2015年11月的一天,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刚刚成立半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李成宇研究员受张洪杰院士的委托,带着实验室最新成果“稀土环保着色剂”项目匆匆赶到了这里,希望将这一实验室项目产业化,使来之不易的研发成果为百姓造福。

着色剂,俗称颜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它的诸多隐患:彩色无机颜料因为常含有铅、镉等重金属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颜料一般耐光性差,性质不稳定;只有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着色性能优异、无毒无害,但却因其合成过程中工艺复杂、危害大、成本高而无法大规模生产。

 “如果不解决颜料的绿色环保问题,人们会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有毒颜料环境中。”怀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毅然接手这个项目,并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但是,接手该项目,在当时的稀土研发中心可谓“零基础”——没有相关团队、没有厂房、没有工人、没有设备,没有……

然而,仅仅时隔一年,即2016年10月1日,世界首条坩埚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在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中科产业园建成,稀土硫化物环保着色剂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进程在这一天正式开启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独具慧眼的池建义把这一产业化的项目交付在了两位30岁的年轻硕士——田磊、周效的手上。

田磊:在追求“更好”的路上不断前进

早晨8点,田磊和他的团队成员准时来到位于中科产业园稀土硫化物环保着色剂的中试车间。从去年10月1日开始中试,这条坩埚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就在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田磊和他的团队则夜以继日、昼夜不停地重复着实验、观察、取样、分析,再实验的过程。虽然在筹备期间,研发中心专门派人到长春应化所学习,但从一开始,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实验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原有设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无意中发现的一个现象却有可能解决大问题。”

 “制备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产品性能,出现问题很正常,但我们始终对这项技术抱有信心,相信肯定能做成。”带着这样的信念,田磊团队越挫越勇,研究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逐一排查各种因素,再一次次通过实验确定每一因素的条件。

平时不善言辞的田磊,说起实验却有一种飞扬的神采:“研发是不断细化、不断尝试也不断超越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它考验着实验者思维的严谨度和拓展度。我喜欢也享受这个过程。”

成功了!仅仅一个月之后,2016年11月3日首批产品下线。硫化铈纯正的红色让专程从长春赶来的李成宇研究员兴奋异常——这标志着通过坩埚隧道窑批量生产稀土硫化物成为可能。

目前,该项目已经由北京世纪中天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包头建厂进行稀土硫化物系列产品开发,而田磊团队仍继续着之前严谨的工作方式,他们一方面不断稳定产品的各项性质,另一方面,在长春应化所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改良配方,精简工艺,删减步骤,使之更具操作性,并开始尝试使用自动化设备生产,使工艺技术更符合企业大规模生产。

周效:与市场融合 在应用领域开疆拓土

早在稀土环保硫化物着色剂生产线筹备之初,池建义主任就在思考另一个关键问题:稀土硫化物环保着色剂优势明显,然而它的市场在哪里?

这一课题安排给了在英国学习过市场营销的周效,并要求他:两个月内提交一份完整的市场研发报告。

两个月时间,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要把这些环保颜料用到哪儿,怎么用的问题解决了,这无异于创造另一个新产品。

查资料,查文献,做市场分析。周效坦言,刚接到任务时比较迷茫,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思路逐渐清晰,最终,这只“螃蟹”也被“吃掉”了。

几乎是与坩埚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同时,周效带领4名成员开始了硫化铈的市场应用研发。与田磊团队实验中的坎坷不同,周效团队遇到的问题是对理论基础的填充。怎么办?只有一条可走——学!那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周效与他的年轻团队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终于,伴随着理论基础的夯实,实践成果也呼之而出:2016年11月底,首批印泥产品开发成功,同月,稀土绘画颜料开发成功。

之后不久,随着中间产品研发障碍的逾越,最终攻克了硫化铈材料的应用难题。周效兴奋地说:“有了这个突破我们就打开了市场应用的新领域。”

2017年1月,稀土色浆产品制作成功;

2017年3月中旬,首批无毒稀土颜料口红产品试制完成;

此外,涂料、油墨、塑料、橡胶、陶瓷等领域的开发也不断取得进展。

不仅如此,周效团队还有望收获一个大“金娃娃”:2017年,计划申请专利20项,目前已申请8项。


(原载于《内蒙古日报》2017-05-05 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