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科技日报】统筹创新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升级版——内蒙古自治区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回眸之二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谈琳 【字体: 点击:116

“谈了一上午,一起吃了顿路边店里的盒饭。”

2013年,在唐山负责中科院成果转化的池建义,把人送走了都没弄清楚,跟自己吃盒饭的“到底是个多大的官”。更没想到,因为这次见面,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生改变。

2015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挂牌成立,池建义成为首任主任。

考察并力荐他的内蒙古科技厅相关负责人的理由是:“这个人对于中科院的人员和成果、当地的产业需求和国家政策都了然于胸,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人。”

补齐短板:立足区情统筹资源

短短两年多,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开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11个中高端稀土产业项目落地,6家企业孵化,院地共建6个研发中心……作为连接的焦点,池建义的名号在院、地、产业界日益叫响。

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是内蒙古“三位一体”统筹资源、破解发展瓶颈的典型案例之一——按照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原则,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进行统筹,改变人才结构,提升区域创新力。

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3个百分点;R&D/GDP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地处北部边陲,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内蒙古的痛。

“就创新能力而言,内蒙古要补的很多,科技系统从哪里着手?”内蒙古科技厅办公室主任李永智说,通过研究、讨论,厅里形成了共识,“作为落后地区,只有统筹全球资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五年,内蒙古在平台搭建上下了大力气。目前共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新区等各类创新平台874家,其中80%以上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的。

“吸纳大资源要靠大平台,就这两年,我们建了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增两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很不容易。但是对于内蒙古的转型发展而言,仍然不足。所以,我们从凝练产业共性问题出发,想方设法建设包头稀土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内蒙古科技厅副厅长吴苏海说。

“想方设法”,从这组数据中可见一斑: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投入8.52亿元,带动盟市企业投入超过20亿元,建立包括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47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41家。

如今,在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跟各种稀土材料做成的神奇产品一样让人应接不暇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甚至全球各地的科技精英。“除了长期工作的,我们随时请几十位业内的专家,包括院士来这,一点问题都没有。”池建义介绍,11个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达3000亿元以上。

三位一体:打造产学研合作升级版

“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要研发大楼,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要把成果留给企业家。”池建义总结的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三不要、两要”,也是内蒙古着力建设的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同特点,“少了很多行政束缚,给研究人员和企业都松了绑,我们可以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

在由政府推动建立的平台上,产学研合作多了一重“背书”,市场走得更加顺畅。

“以前我们跟高校院所合作,就是单点联系、短平快解决具体问题,常常要求着人家干。有了研究院和工程中心之后,很多院校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变化,在金宇保灵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国英看来是如此明显,“有了政府的支持,咱们老板投资也更加大胆,这几年我们科研投入每年增长5%—10%。”

很多人担心,没有行政级别,这些平台如何跟政府对接?

“从我们成立到现在,自治区共给了我们近7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池建义说。

对于中科院的重大产业化项目而言,争取项目似乎并不难,难的是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产业合作中各种变动常有,甚至连合作者都有可能换,项目怎么安排?

“我们跟平台保持密切沟通。”内蒙古科技厅高新产业处处长池波说,“只要符合自治区确定的产业方向,在项目的安排和实施上,会给他们更大自主权。在这些地方不是简单的‘标准化’,而是要求我们更细致地工作,承担更多责任。”

奠基未来: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节点发力

看上去是大理石墙面,实际上却是钢板。

装修成本因此降低1/3,施工时间只需传统砖石的1/4,寿命长达40年。

“在钢板上印上花,做成壁纸,价格就能高出十多倍,咱们年产7万吨的中试线下月投产,市场需求量大约是500万吨,过剩的钢铁产能也可以因此消解一些……”帮包钢集团想出这个点子、打通这个工艺的,是浙江大学包头工业研究院的院长吕福在。

“我们的所有项目都跟当地的产业密切相关,我们研究院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搞清楚项目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需求。搞清楚了,认准了,就扎进去。”吕福在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地方很认同,科技厅积极鼓励我们这种做法,我们做中试,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过程,全靠地方支持。”

“外来的和尚”们一心扑在了当地的产业上,“土著”建立的平台也展现出张力。

201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引导下,自治区重大专项、呼和浩特市财政各出资5000万元,呼伦贝尔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伊利集团出资1亿元,共计2.1亿元,建立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主要依托伊利研发中心组建,原来就20多人。咱们这太偏,很多人才不愿意来。”伊利集团副总经理、内蒙古乳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云战友说,“研究院成立之后,队伍迅速扩展,现在共有149人,包括外籍9人,国外专家1人,博士16人……在北京、新西兰、荷兰都建立了分中心。”

瞄准特色产业,坚持问题导向,合力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我们的‘三位一体’,平台是工具,项目是牵引,人才是关键。”吴苏海说,“设计搭建这些平台的时候,就明确了,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用‘三位一体’去推动实现。”

“十二五”期间,借助各类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共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和外藉院士116人,院士专家团队770余人……人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让这个北部边陲省份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劲推力:2016年,内蒙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较5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名列西部省市区第一。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7-09-27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