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8 来源:包头日报 作者:郭燕 【字体:大中小】 点击:132
产学研一体化,把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好东西,变成厂家生产的最新商品,再用到我们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质。这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想法,说起来非常简单。但真正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来到人们的身边,则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2015年,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落地包头,两年多来,主任池建义带领他的团队,在调研了高新区100多家企业的基础上,琢磨出了四种产学研转化的模式,包括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高科技成果跟踪计划、科技企业互动“驿站”、 组建研发团队等。这些新模式让科学家和企业家直接握手,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之间打开了一道便捷的门,很多科研成果已经得到了转化,很快,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要“红”,更要健康的“红”
组建研发团队,是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的产学研转化模式之一。一支以院士、研究员和副研究员等科技人员为骨干的“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研发团队”,已研发出了稀土硫化铈红色颜料。这种听着有点拗口又陌生的颜料相当重要,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夸张一点说,可以说是性命攸关。往下看您就知道了。
著名画家梵高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这种痛苦虽然激发他创作出了很多著名作品,但也在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有科学依据证明,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画家存在精神问题,都与频繁接触鲜红色的铬红颜料大有关系。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凡是鲜红色的产品,用的颜料都是铬红或者有机红。铬红中含有铬、铅等有毒重金属,进入人体后,铬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铅很难代谢排出,会沉积于肾脏。有机红则十分不稳定,不仅容易褪色,分解后还会有潜在的致癌危险。
这些鲜红的颜色会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边。比如塑料玩具、家装涂料、乳胶漆、桌漆等,它们漂亮的鲜红色都是铬红的体现。而女士们的烈焰红唇,抹上去的就是有机红。也许摸一把不会染上红色,但确实会粘上肉眼看不到的微量渗出,尤其是不爱洗手的小朋友就更容易吃到肚子里。想“红”又怕中毒,怎么办?上面所说的稀土硫化铈红色颜料,其中铈与钙相似,无毒无害。项目制备环节的负责人田磊介绍,目前他们已经研发出红、黄,以及从黄到红之间所有的过渡色,价格也不会比铬红贵。应用环节的负责人周效告诉记者,他们针对涂料、油墨、塑料、橡胶、陶瓷、绘画颜料、化妆品等领域研发出了很多产品,其中16项获得了专利,稀土硫化铈的印泥、绘画颜料、口红都是世界首创的产品。
这就是组建研发团队,加快产学研对接所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处。中心主任池建义说,包头要摆脱挖土卖土的状况,就要不断延伸稀土的产业链。“有科学家来,何愁产业链不深!”如何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到包头来?池建义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打磨出了一整套管理办法,明确了团队成员各自的责、权、利。池建义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包头组建团队,靠项目、事业打动科学家的情怀。通过产业转化中的红利分享,来体现科学家的价值,让他们成为 ‘科技富翁’和‘科技明星’。”
2016年组建的“绿色环保稀土着色剂研发团队”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核心科学家、骨干科技人员和固定技术人员各负其责。池建义形象地将之比喻成“指兔子”、“打兔子”和“捡兔子”。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也因此建成,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这条生产线的核心科技便是应用了团队核心科学家张洪杰院士的实验室成果。目前,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制备和应用都已成熟,已有包头的企业买下了这条生产线,将大规模生产。
让核磁共振又便宜又清楚的黑科技
“高科技成果跟踪计划”是中心创建的另一种模式。中心每年拿出政府支持的部分资金,支持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实验室成果,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专利或已经发表的文章且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前期给予部分经费,支持促其完成实验室阶段的验证和熟化,以便快速进入中试阶段并实现产业化。
跟踪计划的最新成果,相信很多人也不陌生。核磁共振您做过吗?做出的图像咱老百姓自己是看不明白,可是医生却很清楚。因为稀土永磁材料制备的核磁共振存在图像重叠、图谱不清的问题,就像从月球上隔着云层看地球一样。要提高清晰度,只能加大磁场,而加大磁场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作为一名患者,自然是希望医生对自己的病情有最准确的判断,好提供最有效的治疗。2017年,中心启动了稀土化学位移试剂的开发研究。像做B超在肚子上抹一点糊糊一样,做核磁共振时在病灶处抹一点位移试剂,重叠的图像就可以被撕开,如同拨开云层看地球。这样,低磁场的核磁共振也能拍出高磁场的图像,用小钱就解决了大问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对核磁共振临床诊断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个灵感,就是池建义在追踪高科技研究成果时发现的。在大量的文献中,池建义捕捉到了一篇1983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研究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这让他顿时眼前一亮:“何不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他与中科院做相关研究的科学家进行探讨,确定了其可行性。随后为科学家和我市稀土永磁核磁共振的生产企业稀宝博为牵线搭桥,促成了两家的合作,研制成功后两家一起享受知识产权。目前,中科院博士吴跃华正在实验室研制。记者采访时,他刚好研制出了10个小样,正在稀宝博为进行测试。
对于这样的合作,科学家和企业家都很高兴。吴跃华博士说,以前是一边做研究一边找应用方向。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研究成果会被暂时放在一边。“其实我们的研究也需要跟市场对接。池主任给我们双方搭建这样的桥梁真的是非常好。”而企业负责人邢志强更是兴奋:“如果研发成功,我们的稀土永磁核磁共振将如虎添翼,前景不可估量。”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企业家。”这样的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的转化,解决了包头发展特种材料产业对高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基于中科院强大的情报系统,池建义自信地说:“我们的高科技成果跟踪,是针对全球范围的。只要它敢上网,我就一网打尽。”接着,他又有些小狡黠地说:“有人说我像强盗,我说这是‘拿来主义’。包头是科技水平欠发达的地区,搞原始创新存在制约。那我们就上外头拿去,把适合包头的都领回来。”“这样可以省去前端原始创新的大量投入,及时捕捉到高科技成果。随后由投资公司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实现孵化高科技企业和改造传统企业的目的。”
把最强外脑引智入包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池建义还创新了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和科技企业互动“驿站”两种模式,帮助包头的企业答疑解惑,培养包头企业自己的高科技人才。
互动驿站,介绍高人给你认识
池建义说,以往的互动模式,是一个科学家对好几十个企业家,针对性很差,很难有实效。中心与高新区科技局联手一起打造了科技企业互动“驿站”。由科技局来征集企业的科技需求,然后进行归类分出领域。中心再根据不同的领域邀请相应的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接。从2015年到现在,已完成五期活动,总共有七八十家企业和十家院所参加。头三次是把科学家请到包头来,后两次把企业家带到了研究所,实现了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有效互动。2017年年底之前,中心还计划再组织两次活动。
企业家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认识很多高人,实现“点对点”的对接。生产供热设备的新达公司就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总经理罗巨财告诉记者,公司从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技术人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看市场上什么好卖,就照着做。干什么事情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自从参加了互动驿站,罗巨财顿觉眼前的路宽了许多。有什么样的技术需求,他就会找池建义。池建义会根据他的需求帮忙联系相应的科研人员。“池主任曾经两次亲自带着我去对接专业人员和团队。经过人家一点拨,我们的思路也会拓宽不少。”
2016年新达与中科院电工所成功对接磁化器合作项目,研制出了一款能够防垢、除垢、灭菌的产品。罗巨财从旁边的鱼缸里拿出一支花洒头,“这是我们做实验用的。之前上面的眼儿全都被水垢堵得死死的,用刀子都抠不下来。我们在鱼缸下面装了磁化器,把这只花洒头放进鱼缸里,不到一个星期,眼儿就全通了。”这款产品的成功,将让新达从以前的“打狼的”变成行业的领头军,提升了新达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地位。而这一切,用新达总经理助理秦光庆的话来说,“首功是池主任这个红娘。没有他,我们自己根本就‘走不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研发出来而且很可能胎死腹中。”
“1+1”,培养包头自己的高科技人才
跟新达一样,包头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缺乏技术人才的瓶颈。池建义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些企业的研究力量都非常薄弱,很难攻克技术难题,解决不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问题。怎么从根本上能帮到他们?我就想到了‘1+1’的模式,企业出一个技术人员,我帮他们找一个科研人员,组成一个小组。以企业的技术需求、难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立项,以此为载体用三年的时间给企业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技术总工。”
2016年成功组建了4个小组,长安永磁便是其中之一。企业负责人苏锦智说,包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很难引进高科技人才。“我们企业的发展瓶颈是设计能力和手段难以提升。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寻求改善的路径,但效果都不明显。”与以往的项目对接不同,“1+1”实现的是人的对接。“我们以前也通过商业模式跟一些院校的研究所合作过,可是人家对核心科技总是讳莫如深,产品也许研发出来了,但人没带出来,解决不了长久发展的问题。”
通过“1+1”的合作模式,在科学家的培养下,企业“自己人”的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要提升设计能力和手段,就需要人才。以前招人招不来,现在好了,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水平大大提升,同样解决了问题。”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苏锦智的感觉是“顿时就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们能够被选中是因为本身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难以攻克的症结问题,其实技术难题就是一层窗户纸,科研人员一捅破,后面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不会什么,就打电话问,邮箱里很快就会收到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手段以及技术人员水平的提升,让长安永磁的设计效率提升了50%,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产品现在也能做出来了,2017年四分之三时间的产值已经赶上去年一年的产值。
从招商引资到建立研发中心“引智”,是包头近几年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跨越。“包老大”的产业需要更新换代,“引智”更是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一批“引智”项目和成功模式,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载于《包头日报》2017-09-18 08版)